学术桥 >  海外学者中国行

筑巢引凤聚英才|上应大举办2021年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11-08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11月4日至6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2021年(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论坛的举办旨在为广大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搭建沟通互动的平台,在前沿科技及热点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11月4日至6日,学校举办2021年(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论坛的举办旨在为广大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搭建沟通互动的平台,在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领域开展广泛探讨,帮助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全面了解学校并建立深入合作。

  5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奉贤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郭庆松、校长柯勤飞、市教卫党委人才处王庆宇处长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主持开幕式。

  郭庆松代表学校致辞。郭庆松向来自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67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紧紧围绕“应用技术”这篇大文章,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形成了 “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学校精神、“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学校品格、“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这种宝贵精神,是引领学校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为早日实现学校建设目标的动力源泉。学校今年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使命,关键在人才。学校将以更加真诚、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广纳海内外英才,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集聚之地、建功立业之地。

  柯勤飞在开幕式上作题为《筑巢引凤聚英才,创新发展谱新篇》的主旨演讲,从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介绍学校推进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的举措成效和发展愿景。柯勤飞指出,上海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进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十四五”发展的重点工作,需要我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需要我们融入到服务国家、服务上海城市发展之中去,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柯勤飞说,“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启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发展新的历史节点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广大青年才俊创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一流事业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努力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打造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

  王庆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活力之源。集聚各类英才,真正得其心、汇其智、尽其才,事业就会越办越好,发展就会越来越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历来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各位青年学者与学校之间建立起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为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瑛在主持中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她说,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筑巢引凤、广纳英才,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累计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青年学者报名参会,已成为海内外优秀学者全面了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政策的重要平台。真诚欢迎各路英才汇聚上应大,不断谱写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辉煌篇章。

  学校人事处处长田怀香详细介绍了我校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以及上海市人才类项目申报条件。

  在学术报告交流环节,学校优秀青年人才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杜永、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丹、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青年教师寇兴然分别就研究领域作报告。本次论坛青年学者代表,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叶刚博士和毕业于巴黎萨克雷大学的陈麒舟汇报交流了求学和科研工作情况。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为期2天,分为主论坛和分论坛。分论坛由各二级学院承办,与会的海内外青年学者在分论坛上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围绕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热点研究领域展开进一步研讨。

  本次论坛于今年上半年启动,经过前期全球范围内公开招募,共有500多名青年学者报名并投递简历,最后确定120余人线上线下参会。与会青年学者们来自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国索邦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参会人数达3500余人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