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近日,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我市发布人才新政,深入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工作现代化、人才效能现代化,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为江苏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贡献力量。
我市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线路图:到2025年,人才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3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50人、工程师800人、高技能人才796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才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数量稳步提升,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实现行业领跑;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强市。重点领域集聚一批顶尖人才,人才效能显著提升,人才竞争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抢抓战略机遇
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区
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紧扣“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目标,全面融入江苏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战略,建设区域领先、活力迸发的高水平人才平台。
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地。全面放宽人才落户条件,中专(含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学历)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人员,取消住房、就业、社保等条件限制,可先落户后就业。
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全力支持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和建设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医学中心等;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人才飞地、离岸研发中心。
打造园区产才融合主阵地。支持园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园区打造人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
聚焦高精尖缺
建强支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引进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集成支持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徐创新创业,经评审,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项目资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不定框框,不设上限,“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按照能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标准,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来徐创新创业,经评审,团队给予100万—500万元的项目资助,人才给予30万—500万元的项目资助;入选省“双创人才”创业类和省“双创团队”的,我市企业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华技能大奖”的,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其所获资助金额给予企业1:1 配套奖励;入选省“333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分别给予人才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重点产业领域市级以上“双创团队”领衔的科技类项目,支持申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资金最高300万元。
引进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施“彭友圈”青年人才集聚计划,每年拿出一定岗位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和世界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全职来徐工作的全国重点高校和世界名校(全球高校排名200强)博士,直接认定为市“双创博士”,分3年给予12万元资助;对进入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工作期满1年以上的博士后,发放科研补助12万元;对引进或出站后在徐企业全职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博士后,3年内每年补贴10万元,并对应享受“555”引才工程相关补贴。
引进培育卓越工程师队伍。按照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标准,紧扣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3年遴选600名卓越工程师(其中数字技术卓越工程师180名);获得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学位的工程技术人才,可提前1年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审。
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3年遴选500名企业家、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重点培育,加快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接力计划”,培育一支创新意识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年轻一代企业家队伍。
培养锻造高技能人才和“彭城工匠”。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制度,推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每年培训技能人才不少于1万人;发挥“工匠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按照“工匠工作室”培育的高技能人才数量,给予领办人一定奖励。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医卫人才、教育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政法人才、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人才、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人才等队伍建设,加大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知识产权、双碳等产业领域及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人才资源开发。
突出精准高效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强化金融助力人才发展。优先安排低息政策性信贷额度;定期举办银企对接等活动;开展人才企业首贷户培植,完善人才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彭城英才”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基金投资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人才担”产品,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开发“科技租赁”“租金+股权”等融资产品。
加大市场支持力度。鼓励我市相关产业链头部企业,优先将人才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纳入产业供需链;加大对人才初创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人才初创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优先进入应用推广目录;全面落实减负降税各项政策和“税务服务人才8条”措施,帮助人才及人才企业合法合理减轻税务负担;建立导师库,为人才提供一对一创业帮扶。
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市属科研院所(机构)聚焦产业发展开展成果研究、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相关成果成功在我市转化应用并按规定登记的,按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的5%给予技术吸纳方奖补;进一步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促进后方单位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发展更加有效对接;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技术经纪人服务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技术转移活动并按规定登记的,按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的1%给予奖补;提供专利(商标)申请、维权、运营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缩减发明专利评价授权周期。
强化校地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支持驻徐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支持驻徐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共建共用平台、共引共育人才、共研共享成果;围绕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产业学院”,选聘一批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每年提供1万个大学生实训实习岗位,对来徐实训实习的大学生提供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实习补贴,发放徐州旅游券、交通券、美食券、健身券等“青春礼包”,广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徐就业创业。
强化社会化引才奖励。对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认定,给予10万元补贴;对帮助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经认定,给予引才机构(企业)或个人5-30万元奖励。
坚持深化改革
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落实人才精准科学评价。出台人才分类目录和认定办法,加快建立“破四唯”后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产业、科技、人才项目综合评价机制,推行贯通认定,推动“一评多用”、集成支持;完善人才认定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免予评审,直接给予相应支持。
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实施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在市级有关评审中,赋予重点学校、医院、企业等高层次人才举荐权;探索实施评价提名制,在市级有关评价、评审中给予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领军企业等用人主体提名权;实施人才工作“敲门服务”,引导企业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定期梳理人才需求,发布全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推行人才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深化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用“非禁即可”保障创新活力;建立实施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免责机制,探索实行容错备案制。
围绕关键需求
优化人才生活服务保障
建强人才服务载体。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人才政策发布、人才服务兑现、人才事项一站办理,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优质便捷服务;推动淮海人才集团快速发展,拓展人才培训、园区运营、档案代理等业务;支持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力争入园机构达到120家,总营业额达到100亿元;3年内新建成1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实施人才乐居工程。支持徐工、恩华等高层次人才集中企业,打造一批(类)国际人才社区;市区新建商品住宅项目每批次预售应预留不少于10%的房源用于人才优先购买;对符合相应条件来徐就业创业人才,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给予实际购房金额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其中对企业全职引进的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30万元;领军人才来徐创新创业,经人才部门审核后,由项目落户所在地政府(园区)提供精装修人才公寓一套,3年内免租金;企业引进中级职称以上以及相当层次的专门人才在徐无自住房的,可申请入住人才优租房,3年内免租金。
集成人才综合服务。开发建设“徐州人才码”,实现人才政策“一码集成”,人才服务“一码办理”;落实人才子女教育优先保障政策;设立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为人才出行提供便捷服务,领军人才等可免费乘坐市内地铁;人才父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入住徐州普惠养老项目享受一定优惠;为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