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5月16日,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公布了新增选的70位院士和22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当选外籍院士,也是本次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德里安·史密斯爵士评价道:“这批新成员已经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继续推动学术研究和工业的可能性界限。”
英国皇家学会又称“英国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660年,是英国最高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评选旨在表彰当选者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对科学研究做出的宝贵贡献,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等著名科学家都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潘建伟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英国皇家学会对其当选的评语是:“潘建伟的开创性贡献将全球范围内的安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优势从梦想变为现实。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潘建伟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加密视频会议,这开启了量子互联网从地面到太空的宏大前景。基于多粒子干涉度量学,他构建了能够在解决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系统。”
此前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的中国籍科学家有:杨振宁(1993年)、周光召(2012年)、陈竺(2013年)、白春礼(2014年)、李家洋(2015年)、高福(2022年)、李静海(2023年)。
潘建伟
潘建伟,男,汉族,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0年生于浙江东阳,1987-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赴奥地利学习,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至2008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5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2年9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5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5月起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2008年10月被聘为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
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在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自2000年以来分别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Sofija Kovalevskaja Award)、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Marie Curie Excellent Research Award)、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Fresnel Prize)、欧盟ERC研究奖(ERC-Research Award)、国际量子通信奖(Internation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Award)、兰姆奖(W. E. Lamb Medal for Laser 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美国光学学会伍德奖(R. W. Wood Prize)、墨子量子奖(Micius Prize)、蔡司研究奖(Zeiss Research Award),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荣誉奖项或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
社会兼职:现任国务院学位办物理、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Physical Review Research主编(Lead Editor)、Optica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物理学报》编委。现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副主席、安徽省委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