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学者风采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干什么事,就要干好!”唐克荣一生追寻黄桷树精神!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铸成了一番非凡的成就。今年五月至六月,重庆大学“数字记忆”团队多次来到前副校长唐克荣教授位于虎溪花园的家中对他进行口述历史采访。让我们透过他的回忆,走进这位老重大人的精神世界,一同探寻他求学、为人、做事的智慧。

  传奇求学路:从田间到大学殿堂

  “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我没读过初中高中。我只有一个学位证书,那就是大学毕业证。”唐老好似玩笑般的开场白,令在座的我们十分震惊。他有着怎样的一段传奇求学之路呢?我们十分好奇。随着他的讲述,真相也渐渐清晰起来,他的求学之路可谓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唐克荣教授出生于解放前泸州一个十分贫苦的家庭,母亲身患小儿麻痹症,父亲年迈多病,十岁那年父亲病故。小学五年级尚未毕业,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缺乏会计找到他,他因十分想读书而拒绝,但乡政府又多次给他做工作,他最终答应了。工作三年后,唐克荣已经是来龙乡有名的小会计。

  1958年,十八岁的唐克荣凭借出色的工作经验,在来龙乡党委提名泸州市教育局推荐下作为工农调干生进入到成都工学院进行类似大学预科班的学习。一年时间要学习初中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和俄语四门课程,对于没有基础的唐克荣来说十分困难。但他如饥似渴地学,废寝忘食地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优良的成绩被推荐到重庆大学专科班学习,后来就收到了重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59年8月底,唐克荣来到重庆大学冶金系报到,被分到炼钢炼铁专业专科班12班学习【学制三年】,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这一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我校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开办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工程船舶和无线电系。唐克荣被抽调到工程化学专业本科学习【学制五年】,而随着工程化学并入到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全班又转入了工程物理专业。

  1962年,苏联撤走专家和实验设备,重大工程物理专业被迫停办(全国只有清华大学保留该专业),全班再一次被转到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学习,唐克荣担任班长,最终于1964年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辅导员。

  大学五年辗转三个专业,这坎坷的求学经历充满了时代的特色。然而,正是这一个个挑战,锻造了他如黄桷树般坚韧不屈的精神。虽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基础,却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努力、毅力、勇气、决心;那“不服输”的个性;那善于琢磨学习技巧的聪明,培养了综合能力,实现了从田间到大学殿堂的跨越。

  务实创新: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1971年,唐克荣担任校团委书记。1978年,唐克荣考虑到年龄原因卸任了团委工作,学校任命他担任基础科学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基础科学系被分拆为四个系,唐克荣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在此期间,唐克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务实的作风,为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引进和培养人才、狠抓科研、因材施教的三大措施,这些举措不仅壮大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推动了物理系的学科建设。

  在唐克荣的主持下,物理系不仅引进“海归”人才,还外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当时全校总共引进十二位留学博士,物理系就有三位。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唐克荣狠抓科研推动学科建设。他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也深入单晶硅、激光全息处理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课题组了解情况,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为了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经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大力推行全校大学物理统考。尽管这一“自讨苦吃”的措施遇到不少阻力,但他坚信:通过全校大学物理统考增强任课老师的责任感,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仅学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一部分老师也得益于丰硕的教学成果而评上高级职称。此外,物理系党政联席会议创造性地提出在全校开办物理提高班,为有志于物理深造的学生“开小灶”,用最强物理师资开展教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培养了大量物理人才,更夯实了全校理工科学生的基础物理理论水平。通过他们的一系列改革,我校的物理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关心和大力支持。这些理念与当前弘深学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致。

  卓越贡献:推动高科技发展,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1996年,唐克荣担任重庆大学副校长,分管产业口的工作。在这期间,他率领团队推动了重大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AV--100数据自动录入机和工业ICT的科研成果转化。

  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期间,经过一系列的磋商,国家统计局基本决定采用我校AV--100数据自动录入机,由于项目负责人谈判失误,国家统计局决定改买美国同类机器,局面十分被动。校领导认为此项任务十分艰巨,遂派唐克荣亲自赴京。他带领产业办主任和项目组负责人到国家统计局总共开展了五轮谈判,他以“外国复印机对纸张要求高,不适应中国实情”的事实进行类比,说服国家统计局在9个省使用我校黄尚廉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AV--100数据自动录入机。

  在实际录入的过程中也证实了他的预判,从农村收来的统计资料,纸张状态千奇百怪,美国机器对纸张要求高,实际录入率低。而我校的AV--100数据自动录入机兼容性强,后来被绝大多数省份采用,最终销售收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

  1983年,ICT科研人员克服万难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XN-1300γ射线工业CT机,销售给泸州某厂,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但十年内没有再卖出一台,科研团队面临着“散伙”的危机。校领导决定ICT中心从科研处转到产业口。唐克荣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为了保住科研团队和成果,同时也打开销路实现盈利,他组织产业办筹集资金37万参加教育部教学CT竞标,ICT中心主任艰苦努力战胜了对手清华大学的机器,拿到了20多台教学CT的生产任务,ICT队伍稳定了下来。接着又继续开拓市场,带着八位专家前往东北某军队介绍重大自研的ICT。

  面对“高校产品不如研究所,研究所产品不如工厂”的偏见,他不卑不亢,用重大ICT的科技硬实力成功说服,并签订了528万元合同。团队也不负使命,交付的产品各项指标均超过合同要求,从此打开了军工部门的市场,保住了我校ICT团队,同时也促进了重庆大学ICT研究,时至今日仍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地位。

  在采访最后,唐克荣激动地说:“我的最大体会就是党的政策好,我的一切都是党的教育和培养,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勤奋、思索、奋斗的机会,我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几十年我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总感觉使不完的劲,就是为了报答党和国家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写在最后:一生坚守初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唐克荣一生都秉持着“干什么事,就要干好”的信念。他不仅在求学和工作中坚守这一信念,更在为人处世中践行了这一精神。他始终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社会,为重庆大学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黄桷树精神”,即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唐克荣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以小学基础书写了非凡的求学之路,用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创造了卓越成就。他的一生就像黄桷树一样坚韧不屈,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