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学术体检服务-人才评价
首页 > 学者风采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葛均波院士获工博会CIIF工匠奖

  9月24日,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5个项目参展,涵盖光伏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参展项目中,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耀杰、青年副研究员王瑜团队与国网上海公司的张宇团队合作研发的光储联合系统,能够满足光伏、储能、电网等需求,在达到低碳目标的同时实现电能的高效与平稳输送;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视频图像处理器实验室教授范益波提出的一种用于ISP的实时自动超参数优化方法和系统,首次实现了ISP参数的实时在线搜索,并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陆路、教授姜世勃团队研发的新型广谱抗病毒便捷喷剂,能够搜寻及直接失活游离的病毒粒子,从而在病毒感染细胞前快速消灭病毒,降低耐药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因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工博会增设的CIIF工匠奖。

  在介入治疗技术创新领域中,葛均波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95%以上。这项被誉为“葛氏现象”的发现,被编入国际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成为现行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面对被称为“最后堡垒”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葛均波首创了“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大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针对传统支架材料“不可降解”问题,葛均波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Xinsorb,避免长期使用金属支架的潜在风险。团队还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深低温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系统RDN、世界最小尺寸的介入式人工心脏等多款创新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外的多项研究空白。

  葛均波也积极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响应机制的建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绿色通道”,正是他在1999年首次于华东地区推动建立的。他还倡导并参与构建了中国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等多个专业机构,致力于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有关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