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攻坚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挥这种支撑性作用的关键在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北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要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禀赋,梳理痛点难点,锚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找准着力点,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战略中走在前列。北京有优势率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作为首都,北京在教育资源、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积累方面,拥有着最为丰富与深厚的底蕴。北京是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有92所高校,985、211高校占全国比重超过1/5。北京是全国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全国的28.2%;布局建设10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有1000多家科研院所。北京是全国人才资源最为聚集的城市,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2024年,北京入选科睿唯安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达到了431人次,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城市之首。近年来,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24年11月,由深圳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及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评估中,北京凭借卓越表现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充分展示了其教育、科技、人才紧密联动所形成的良性循环体系。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问题。因此,在“十五五”时期,北京需进一步加强改革整体谋划,以统筹管理、资源配置、人才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着力点,细化路径和载体,推动形成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找准重点环节,更加注重研究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有效路径
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点环节。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化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工作合力。北京紧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做实做强“一处七办”工作机制,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科创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注重改革探索,推进先行先试,2022年以来实施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措施,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虽然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一方面,应站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高度,规划研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依托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谋划调度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相关重大战略思路、任务部署、政策创新、重大项目安排等。积极落实《中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优化政府部门管理职责体系,加强市区两级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市级引导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推动建立央地协调会商机制,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改革试验区。另一方面,应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探索推进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研究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部署。积极探索立法工作的可行性,通过立法形式为教育科技人才政策的集成化制定提供制度基础。
找准重要保障,更加注重研究资源配置一体改革的有效路径
资源配置改革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保障。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北京在资源统筹配置引领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加强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筑带动北京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大引擎。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支持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型组织模式。实施“强链工程”,以需求为导向聚合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攻关。“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聚焦释放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巨大能量,突破资源统筹配置中的堵点卡点。一方面,应加快制定科学的资源统筹配置规划,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到首都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中,建立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高效配置。结合北京市“强链工程”“产业筑基工程”等,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谋划一批教育科技人才示范项目,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形成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强化京津冀重点产业集群共建,围绕北京智造优势产业,与津冀共同梳理产业链图谱,一链一策制定强链补链延链优链布局方案,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和产业协作生态。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盘棋推进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北京实验室建设、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等重大工程实施,打造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新平台新载体。统筹谋划支持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协同”方式更大范围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谋划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能级科研机构布局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精尖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型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提升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集成聚合效能。谋划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构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新支点。聚焦能源、物质、生命、空间等重点学科领域,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优势,实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合作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在怀柔科学城布局前沿领域交叉研究平台,集聚全球顶尖的研究团队、创新资源,形成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和跨区域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整合共享平台。
找准关键任务,更加注重研究评价机制一体改革的有效路径
评价机制一体改革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关键任务。目前,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相互之间贯通性、兼容性较弱,尚未形成协同发展导向的评价体系。高校、科研院所“四唯”导向尚未真正转变,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校院所以及科技型企业研发人员主动投身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应规划研究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化评价机制,先行先试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环境建设。推动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试点,探索建立拔尖学生早期识别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在普通高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高校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破四唯”“立新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以鼓励原创为导向的代表作评价制度,探索推行人才推荐制。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有序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鼓励科研机构开展自主评聘,支持围绕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建设的科研机构采取更加灵活的职称评聘机制。聚焦新就业形态职业发展特点,探索新职业评价机制,打通新职业人才发展通道。另一方面,深化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原创性、颠覆性项目的非常规评审和支持机制。探索开展科研项目里程碑式管理试点,根据阶段性考核结果给予分阶段支持。针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等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通过系统化评价机制改革,引导不同类型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追求卓越、特色发展。
(作者张晓静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李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三级研究员)
[本文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与政策研究专项“北京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 (编号DSDFZBFW-20242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