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寒假前夕,各高校都会发布关于转专业的相关通知,让一部分有实际学习困难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这一举措对于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专业志愿填报来讲,一定意义上属于“亡羊补牢”似的补救措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生当初盲目选择专业给自己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困扰。一直以来,由于高校内部实施的这样的专业转换有诸多限制,使得广大学生对之是“既爱又恨,爱恨交加”,由于这样的专业转换名额少、门槛高、限制多,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诟病。
近日,国内某大学一则关于转专业的公告成为了网络热点新闻,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笔者也接到了不少学生家长们的多个咨询电话。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和从事高校教学和学生事务工作的教育研究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对高校积极推动“转专业无限制”点赞的同时,高校更要积极思考如何打好“组合拳”,从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服务改革,强化专业理解和认同教育,淡化“转专业”的行政化色彩等更深层次来系统深入思考、审慎看待,打通好转专业这个“小事情”背后的“大循环系统”。
首先,面对长期面临的学生“转专业”的刚性需求实际,高校要积极反思和反省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状况,从学科专业角度做减法,对那些当年“一窝蜂”建设的炙手可热门庭若市的“好专业”“热门专业”,现如今却成为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天坑专业”、“烂专业”,要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生态学视角来理性分析论证其“存废”的价值意义,既要拿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破除来自学科专业内部对于专业调整优化组合这些改革的压力和阻力,更要充分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实际调研,参考社会用人单位反馈的高校人才培养在能力素养、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来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
与此同时,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高校应做到“心中有数”,要能守住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学科人才这个底线,运用奖助学金政策激励、配备优秀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完善学业指导等杠杆的调节作用,确保基础学科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培养好,有前途”,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精,学有所用。这既是考验高校能否科学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水平,也是在考验高校能否落实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过程中交上一幅让社会公众满意的答卷。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一定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好如何深化做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色香味俱全”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服务,从而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和复合社会需求实际这个问题。
其次,高校要树立系统的专业认同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解和专业认同,在学生专业理解和认同方面做加法。高校要牢记放开转专业限制的根本初衷并不是把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进行调换,这样既不严肃,也不认真负责,是对学校前期招生工作粗暴的全面否定,其实质恰恰是为了通过这样的工作开展,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解和认同程度,最大限度提升青年学生选择专业时的理性思维,摆脱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盲从心理对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干扰,做到科学理性选择专业。
高校要从新生招生宣传、入学教育、学业指导等环节着手,积极打造一个让新生可以系统全覆盖的专业理解和认同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在招生宣传环节,要准确把握招生宣传的核心要义与工作重点在于宣传学科专业,在于强化学生专业认知和理解,在于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让广大潜在新生全面客观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就读的学科专业究竟要学习什么课程,有可能会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发展空间前景如何,帮助来咨询的考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职业性向做出科学研判,从而理性选择学科专业,做到既不至于“开盲盒”似的进行专业选择,也不至于“望文生义”一知半解、稀里糊涂选择自己就读的专业。
另外,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除了常规的安全教育之外,重心应该放在组建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熟悉学科专业的精干有力的队伍,面向入学新生开展学科专业的深入解读和介绍方面,既可以邀请有影响的重量级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广大一线任课教师和学习优异表达能力强的在读学生,再就是邀请近年来已经做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校友,来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开展宣讲学科专业,让新生内心树立专业选择的“正确性、科学性,明智性,远见性”的认识,进而树立光荣感,归属感,融入敢,认同感和使命感。
再者,在日常的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业指导观念,强调发挥广大任课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课程思政“盐溶于水,水乳交融”的独特功能,绵绵发力,久久为功,起到教师在专业课学习教育过程中“润物无声”的专业认同效果,最忌讳的就是一线教师脱离学生专业理解和认同教育过程,让学校和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唱独角戏”。
第三,高校要注重淡化“转专业”的行政化色彩,换句话来说,高校行政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放开转专业限制和降低门槛要求,不是所谓的给学生“恩赐”,更不要有一种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学院甚至主管领导老师“感恩戴德”的心理期盼。放开转专业的限制,从高校肩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这一光荣使命角度而言,这是高校领导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高远的政治站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学有所成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肩负的无比神圣和光荣的使命!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将面临诸多全新的挑战与考验。参照国际上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度发展阶段的国家经验来看,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学生“用脚投票”的情形发生,转换专业甚至转学、休学都将成为“家常便饭”的常态化局面,尤其是当高校不能及时高效优质地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供给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时,学生主动退学、转学到别的高校将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从学校内部治理层面上而言,要把放宽转专业限制当作是检验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验金石”,当作是高校领导科学决策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行动,当作是积极回应“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扎实举措,更应当作是高校主动作为积极回应和主动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现实挑战!
需要注意和警惕的是,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和门槛要求,既不能不考虑学校办学实际简单地“一放了之”,更不能把责任和压力都推到学院层面,既要树立学校教育教学、学生事务工作整体思维,要发动学生会、班委、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方法做好充分前期调研,摸清学生群体转专业意愿和意向的真实可靠的一手数据信息,更要“挨家挨户”走访各个学院等中层教育教学单位,摸清盘活各个学院培养单位接受转入人员额度底线的“家底”,准确了解学院的教学师资队伍、选修和必修课程开设能力、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力量等信息,还要整体协调把握食堂、宿舍、阅览室、自习室、图书馆、图书期刊、运动场馆公共学习和生活娱乐健身资源信息,既要树立底线思维,还要牢记系统观点,既要做好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防范,还要善于做好学生和各个学院的思想和情绪波动疏引开导工作,既要切实重视服务和满足学生转出的需求,更要做好转出转入后的思想稳定和学业指导工作,既要考虑学习者的学生专业转换的现实需求,保障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利,更要注重教育教学服务供给能力这一现实因素,盘活和优化整合校内各种潜在资源,从而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大程度降低专业转换带来的冲击影响!
(作者张雷生,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系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课题《高校内部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20LZ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