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科研动态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我科学家揭示糖尿病代际遗传机制
这项研究结果为我们从发育源头、配子发生阶段防控慢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

  记者19日从浙江大学获悉,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阐明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二的糖尿病妇女处于育龄期,开展源头防控研究,有助于减少生育缺陷。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建立雌性小鼠糖尿病模型,将受影响的卵母细胞取出后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由健康雌鼠代为孕育和哺育。结果显示子代小鼠糖耐量受损,说明卵母细胞受到高血糖不良环境影响,增加了后代成年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联合团队经过转录组测序等研究证实,由于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双加氧酶TET3蛋白剂量不足,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高甲基化,影响子代健康。

  具体而言,在高血糖小鼠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形成的合子中,其TET3不足介导的雄原核去甲基化不全影响了精子DNA组原有的甲基化重编程模式,包括葡萄糖激酶Gck等一系列胰岛素分泌基因的启动子呈现高甲基化状态。子代胰岛中Gck等基因的高甲基化和低表达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降血糖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

  “这项研究结果为我们从发育源头、配子发生阶段防控慢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说。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