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科研动态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猴痘病毒治疗性抗体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王奇慧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薛婧研究团队,解析了猴痘病毒关键免疫原M1R与B6R所诱导抗体的分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双特异性抗体。动物模型实验显示,该抗体表现出显著的保护效果,为治疗猴痘及其他正痘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候选策略。

  猴痘病毒具有胞内成熟型和胞外囊膜型两种感染性颗粒,二者表面具有多种不同抗原分子。其中,胞内成熟型表面的M1R、A29L、H3L、E8L蛋白,以及胞外囊膜型表面的B6R、A35R蛋白,已被证实为猴痘病毒的关键免疫原。

  前期,研究团队在天花疫苗接种者体内,鉴定出两株靶向胞外囊膜型表面抗原B6R的单克隆抗体,其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效果。近期,团队进一步探讨了胞内成熟型表面抗原M1R、胞外囊膜型表面抗原B6R诱发抗体的免疫学特征。通过抗原mRNA疫苗免疫小鼠,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团队筛选大量针对M1R与B6R的单克隆抗体,绘制出表位和功能图谱。多株抗体展现出高效中和活性,并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验证了保护效果。研究表明,M1R和B6R抗体鸡尾酒疗法能够增强抗病毒效果,M1R/B6R双特异性抗体在小鼠模型中表现出优于鸡尾酒疗法的保护效能。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分子医学》(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靶向猴痘病毒M1R/B6R中和抗体的发现和设计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