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现我的毕业论文被那个谁的鸡吃掉了。”
9月底,网名为“农大高同学”发布的一段视频在网络走红。
画面中,他站在田间郁闷地说出了上面那句话,却发现偷吃论文的鸡就在附近,便开始漫山遍野追着鸡跑。而最后一个镜头,则是高同学熬煮鸡汤并食用。随后,这个视频得到了另一位博主“农大羊奇遇”的回复,称高同学“吃掉”的那只鸡,恰好是自己的毕业设计。
图源:网络
后经记者采访得知,二人为同学关系,均来自云南农业大学(普洱校区)农学专业,其视频内容为虚构,但他们确实在毕业设计中遇到过类似问题,如种植的辣木曾被老鼠偷吃。
这并不是农业主题视频第一次火出圈,此前,一位名为“农大丁同学”发布的招生宣传短视频也因为画面中突然出现的刨地机而走红,这些视频以一种反向的宣传方式戏剧化解构了农科专业,使其充满了趣味和吸引力,也客观上让这些专业得到了更多的注视。原本对大众来说有些陌生的农科专业,正在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视野,吸引关注。
说到农科专业,首先会让人想起名字里有“农”的涉农高校。
涉农高校哪家强
虽说排行榜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实力和潜力,但是对于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根据“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的数据,可以看到不少农林类(农业和林业)高校综合实力不俗。
根据软科数据整理
从排名来看:中国农业大学领先国内农林类高校,位居国内高校第29名;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农林类高校第2到第4名,北京林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排名第5名和第6名,前6名学校都进入中国大学总榜前100名。
此外,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学科队伍的知识与创造能力,也与科研平台息息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要科研创新平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农学作为研究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科研平台的助力,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检验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一大证明。
据软科统计的在农学领域里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中国农业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排行榜中仍名列第一位。
从农科到新农科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对农业发展有着更高、更快的发展要求,对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而涉农高校的专业设置却相对滞后。由于高校学科设置过于细化,难以适应真正的市场需求,急需交叉学科下的综合性人才。小小的种子蕴含着我国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积蓄的磅礴价值与能量,在新时代,这份能量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于是在农科基础上的“新农科”应运而生。
新农科是指什么?
新农科指高校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其中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知识,这些都将会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学科变的“新”起来。
在新农科建设方面,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
8月31日,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详情请见:教育部官宣:设置12个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图源:政府官网
《指南》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 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土地科学与技术、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生态修复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并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位授予门类以及修业年限等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参与了相关文件起草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任金政,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引导性专业瞄准的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具有前瞻性。
涉农高校在行动
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量,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大使命。“新农科”建设是一场农林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等农林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过程。“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人才”,而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进程一直在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实施大类培养改革,紧抓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并提出建设一流课堂。同时探索将新农科理念融入农科专业认证标准,与荷兰、美国、巴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国的高校探索农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和互认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在产学研协同方面,积极探索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模式,已经形成了科研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人才培养方式。
东北农业大学及河北农业大学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探索新农科学科专业建设和双创教育培养新模式。
东北林业大学聚焦学科交叉,正在推进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与林业工程、林学专业的学科交叉。同时,还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深化与全国农林院校合作,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基地,共享林场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林专业的野生野外实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福建农林大学聚焦交叉融合,重塑新农科学科专业体系。突出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新农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布局发展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作物表型组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构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同时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融入人才培养,增设数字类课程和智慧农业导论、大数据导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国内一流新农科建设“福建模式”。
……
“新农科”建设的进程中每一所涉农高校都在发力。
高校纷纷设立农学院
在涉农高校奋力争先之时,非涉农高校也丝毫没有放松。早在今年五月底,根据多位南开大学在校生发布的信息显示,南开大学正式印发通知,成立南开大学农学院。
图源:iPlants
这是继北京大学成立“现代农学院”之后,又一所综合性大学宣布成立农学院。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三年中新建或成立的农学院已有8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让我们看到了农学院也正在成为高校布局的热门领域,综合性大学发展农科类专业已成为新的趋势。
图源:各高校官网
高校为何纷纷成立、发力农学?
有专家认为,高校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有这方面的的需求。特别是在大力倡导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国家对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很大期待,高校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能够发挥较大作用。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提供相关咨询建议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发展。
此外,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发展农学可以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农学可以提高高校的论文、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获奖、学科排名等指标,对促进学校发展有利。随着北大、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发力农学,未来农学或将成为医学后又一个高校布局的热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