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首页 > 资讯汇总
关注我们
学术桥-订阅号
学术桥-小程序
从乡镇到中心主城区,高校搬迁“逆流而上”是好是坏?

  近日,《新校区已建好!高校回应:不搬了》一文在网上被广为转发。具体来看,是关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以下简称“海都学院”)的新校区选址的问题。据此前官方消息显示,该校新校区原本是选址青岛莱西市姜山镇。而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办事处在青岛城阳政务网的最新回复中提及,海都学院新校项目拟选址上马街道,项目具体事宜正在积极洽谈推进中。

  对此,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职成教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与学校相关人员均表示,海都学院不会搬到莱西市,学校新校将搬到城阳区,莱西市姜山镇已经建好的校园,后期将会引进其他的学校。

  此消息一出,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抛弃已建成校区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应该提前做好规划。不过,小乔倒觉得,海都学院放弃莱西市搬到城阳区不见得是坏事,至少对学生们来说是这样的。

  一波三折,年初就曾传出新校区停工传闻

  说别的之前,小乔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事件的主角——海都学院。不了解情况的听见这个名字,可能以为海都学院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某个学院,但实际上海都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当时是莱阳农学院(现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目前,学校设立在搬迁到青岛市城阳区的青岛农业大学的原莱阳校区(位于莱阳市,是烟台市代管县级市)。

  那么莱西市姜山镇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2021年,莱西市政府与海都学院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随后,学校莱西校区开始动工。2023年,无论是年初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开表示校区正在施工建设,还是7月海都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提及莱西校区一期将于9月开学时正式启用,仿佛都预示着学校会顺利从烟台莱阳市搬到青岛莱西市姜山镇。

  事与愿违,海都学院并没有如期搬迁,该校2023级新生仍然在莱阳校区入学。2024年年初,自媒体还曾传出关于莱西新校区已经停工的视频,引发了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猜测讨论。如今,新校区的选址终于盖棺定论,敲定在了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

  从莱阳到莱西再到城阳区,终于“进城了”

  至于海都学院为何放弃已建好的莱西校区,地方政府与学校都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小乔在此不做过多猜测。但单从选址上看,海都学院最后落定青岛市中心城区之一——城阳区,对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海都学院的最初搬迁选址不难看出,学校是希望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进军的。毕竟海都学院目前所在的莱阳校区是坐落于烟台代管的县级市。从前文的地图来看,校区周围的配套也相对齐全。而海都学院最初选择搬迁的莱西市姜山镇只是县级市下辖的一个镇,从行政等级上就矮了一截。当初学校选址姜山镇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费解。

  但大家要看到,姜山镇是在青岛市地界的。客观来讲,青岛作为山东省的副省级城市,从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层面,都要比烟台更具优势,对学校的吸引力也更大。小乔猜测,这也是海都学院宁可放弃县级市,也要搬迁去乡镇的原因之一。

  虽然莱西校区最终未能启用,但海都学院最新选定的“城阳区上马街道”显然离青岛“更近”。2021年3月,青岛市公布《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第一次把城阳区列入了主城区范围。海都学院搬迁至此,至少不用为校区的配套发愁,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前往青岛市区,不必为校区偏远,进城动辄几小时而煎熬。

  逃离or涌入,大学生苦“乡镇大学”久矣

  不过,纵观目前国内大学搬迁或者新建校区纷纷逃离大城市、市中心,向远郊、县城靠拢的选址趋势,海都学院这种选择其实是比较“小众”的。

  以武汉为例,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汉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承载者,坐拥46所本科高校。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高校规模的扩大,武汉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难以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

  202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鼓励在汉高校与武汉周边县市合作办学、建设产业研究院。”在此背景下,武汉高校纷纷“出走”,已有近半数高校陆续在鄂州、黄冈、黄石、咸宁、孝感等地设新校区,甚至整体搬迁。

  不仅是武汉,近年来,省会高校集体出走,大学校区越搬越远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但大众对此的看法褒贬不一,尤其是切身相关的各校大学生们。

  较为典型的某西北985高校,还因坐落在夏官营镇的榆中校区过于偏远,被学生们调侃为“夏官营大学”。更有不少满怀憧憬的大一新生,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考进了北京、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区的高校,结果一入学就被拉到了远郊,两眼一抹黑,进趟城比坐火车出市也近不到哪里去,每天就被圈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重复着一日又一日的生活,仿佛读了个“高四、高五”。

  诚然,高校“下沉式”办学,逃离省会、市中心,不仅能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校区的基础设施、教学设施水准,同时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这样的模式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如何平衡学生们开拓眼界、见识世界的需求,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落户问题,值得所有高校深入思考。

 

  来源:学术桥综合自青岛城阳政务网、青岛新闻网、莱西融媒、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官网、抖音、青城山说、左岸布衣、软科、新东方

延伸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