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近日更新师资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副教授杜宣莹加入该系,担任预聘副教授。杜宣莹长期致力于英国近代史与欧洲近代史研究,尤其关注英国国家档案与近代早期英格兰门客文化及中层政治,是该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之一。
杜宣莹,是一名出生在中国台湾台南的80后,已经在北京工作了10多个年头。她成长于中国台湾,受教于英国。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宗教改革与近代早期史硕士学位。2008年至2014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完成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4年至2022年,杜宣莹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2022年至2025年,她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2025年起,她加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预聘副教授。
她还在2024年当选为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
杜宣莹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英国近代史、欧洲近代史和英国国家档案,尤其关注近代早期英格兰的门客文化与政治运行。她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格兰都铎晚期的君臣秩序与政权转型研究》,并于2022年顺利结项。
在教学方面,她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开设“英国史专题”“英国史档案训练与选读”“近代欧洲王权的塑造”,为研究生开设“英国政治史研究专题”。她的学术训练强调档案史料的细读与跨学科方法的结合,受到学生关注。
杜宣莹出版有学术专著《女王之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权力政治(1568-15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包括《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理论版》《文史哲》《档案学通讯》《数字人文研究》以及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History 等。她即将出版的翻译作品为约翰·库珀(John Cooper)的《都铎谍影: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与伊丽莎白一世的宫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
曾获2017-202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称号,并于2021/2022年获得 Gale Scholar Asia Pacific, Digital Humanities Oxford Fellowship。2025年,她荣获第三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她还曾担任《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第一集的主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