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桥 >  学术评审 >  学术评审

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实施办法

2014-07-14 关注学术桥

微信订阅号

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实施办法第一条 为延揽一批海内外学术技术精英,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高层次学术技术领军人才,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人才中心,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延揽一批海内外学术技术精英,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高层次学术技术领军人才,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人才中心,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Par-Eu Scholars Program)是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大专项,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牵头,市教委、市科委等市级有关单位共同实施。

  第三条 "两江学者"计划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设置特聘教授、特聘专家岗位。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实行岗位聘任制和荣誉终身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选聘、合同管理、终身荣誉。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四条 "两江学者"计划设置特聘岗位100个,其中,应用技术领域60个,基础研究领域25个,人文社科领域15个。特聘岗位设置期为4年。

  第五条 "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发展,按需设岗。根据全市支柱产业、重点学科、重大工程项目发展需要,主要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石油 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综合能源、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重点学科领域,及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 康"五个重庆"建设等相关领域中设置岗位。

  (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同一学科、专业原则上只设置1个"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重要的学术技术领域,可适当增设。

  (三)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特聘岗位优先在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建设工程、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设置,优先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及市场广阔、效益良好的企事业单位中设置。
  第六条 申请设置"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的单位,应具备支持设岗领域发展的科研技术优势和综合实力,能够为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工作条件。

  (一)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和重大影响,在科研或技术水平上处于国际一流或国内领先水平,一般应设有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课题)或市级重大项目,发表或出版一定数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和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授权发明专利,在所在学科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成就或 重大贡献;

  (三)具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和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技术团队;

  (四)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条件,科研经费充足,自然科学领域拥有原值8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原值100万元以上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

  (五)产学研结合较好,具备组建柔性研究机构和进行国际联合研究开发的条件,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应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有重大创新或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文化艺术类专业应在国家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比赛中获得最高级奖项,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七条 "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设置,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级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需求调查,向社会发布设岗条件和数量;

  (二)符合条件的单位向市级主管部门提出设岗申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按行业向市级有关部门,或按地域向所在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门申报;

  (三)市级各主管部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组织权威专家,对申请设岗单位在全国同行中的特色、科研技术水平、发展潜力、发展目标等进行论证,填写《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设置申请表》,报市委组织部;

  (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对各部门上报的岗位设置申请进行评审,提出岗位设置建议意见;
  (五)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两江学者"计划特聘岗位,面向海内外发布岗位设置及聘任条件。

  第八条 "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职责:

  (一)科学把握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负责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推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带领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三)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四)领衔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学术技术团队,指导梯队建设,培养骨干人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扫码关注学术桥
关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