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梁樑教授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强调,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就不能拘泥于老师的教学科研评价层面,而是要把目光同时放在学生的成才和评价方面,要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
人才发展专委会: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评价改革之间的关系,您怎么看?
梁樑:人才评价改革对建设教育强国至关重要,二者必须是有机结合的。为了适应、加强教育强国的战略建设和战略实施,人才评价改革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体制、机制,都要适应l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换句话说,人才评价本身就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离的。同时,教育强国起到了战略引领的作用,人才评价改革又是教育强国的支撑。
人才发展专委会:新时代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高校如何找准定位和有效落实?
梁樑:从职能上来说,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合格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同时,高校还要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实际上,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做科研,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服务。但同时,高水平的科研也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就不能拘泥于老师的层面,也不能限制在教师科研的层面,而是要把目光同时放在学生的成才和评价方面,因为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因此,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调整,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高校的工作职能,回应总书记的期待。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完善培养政策和激励措施,才能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梁樑:这需要体系化的运作和设计。过去,高校是以知识为导向,以老师为核心,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教什么内容?不教什么内容?怎么考核?这都是老师决定的。现在,面对国家民族复兴和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改变。
高校要朝着“能力导向”转变。想要提升能力,就不是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核心,这与原来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当我们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新的评价机制就要跟上。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想输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就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推进上述改革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梁樑: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理念问题。当然,学习知识本身也是提高能力的基础。但是,从过去的学知识变成提高能力,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在理念上发生变化。
第二,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问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相对来说对资源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当变成能力导向时,有些学科就需要沉浸式的体验,相应的对资源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人、财、物也是一大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已经在往能力导向上转变。我相信,这种转变的完成,不会耗费太长时间。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对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梁樑:现在各个高校的青年老师压力都很大。很多高校都在采取助理教授或者特聘教授的模式来用人,也就是不入编。
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和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对于老师而言相对容易,但涉及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老师就要想办法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兼顾科学研究,以确保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科研人员,老师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事业做贡献。
当然,师德师风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各个高校在这方面抓的已经非常严格了。青年老师还是要遵循总书记讲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完善和提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