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在第二届(2020)前沿分子育种技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以“聚合优势,合作共赢,迈入分子育种大数据新时代”为主题,第二届(2020)前沿分子育种技术研讨会日前在河北石家庄以岭健康城隆重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姜雨教授参会并作《羊的渗入基因解析与分子育种》主题报告。
在研讨会间隙,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合作媒体,学术桥对姜雨进行了采访,就大数据、科研团队管理、科研人员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审阅。
学术桥:姜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学术桥的采访。您能谈谈此次参加前沿分子育种的研讨会,跟同行进行交流的感受吗?
姜雨:我之前多次参加国内的遗传育种会议,感觉每次活动都比以往更好一些。这次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包括各类农业动植物的育种家和相关的遗传、分子标记的设计人等。在会上,大家了解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很受启发。这次研讨会是广泛的、高效的学术交流形式。
学术桥: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跟大数据相关的,您曾建立家族遗传方面的数据库,目前这个数据库的情况如何?
姜雨:我们是从2015年开始建设畜禽基因组数据库。最先出来的是关于牛的数据库,随后陆续搭建了羊、鸡和猪等物种的数据库,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数据库。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担起了建设重任,她带着几名动科学院的研究生,与信息学院师生一起协作了三四年,才把数据库建立了起来,并且搭建了专门的网站animal.nwafu.edu.cn,内容很丰富,以便尽可能让我们畜牧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能够用起来。
大数据很庞大,只有把它用起来才能从中受益
学术桥:对于科研人员在工作使用大数据,您怎么看?
姜雨: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数据很庞大,但是只有把它用起来,才能真正从中受益,而并非只是一个概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宗旨就是国际化和信息化,并从实际出发,注重应用推广。目前全国农业大学和各级农科院有数百个畜牧院所,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之前因数据不公开和不连通,以及无人规范化整理,科研人员不一定能及时了解别人的成果,就可能进行重复研究。现在实现数据库开放共享,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我们的同学一进实验室就要开始做实验,研究某个基因是否有变异等。如果个人单打独斗,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才会有初步成果。但如果通过我们的数据库,他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能获得之前实验的结果。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节省出来这一年的时间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人们还会反馈数据库的不足和错误,促进我们进行修改,进而推动研究数据的标准化。
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兴趣,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示范两个大的工作定位
学术桥:人们总是对这个神奇的未来保持兴趣,您是怎么让您的团队的成员保持科研兴趣的?在他们遇到困难,您是怎么进行引导的?
姜雨:这个话题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如果我们对未来有很好的预期,就有更多的动力投入科研,再一个就是我们承担着整个产业里较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坚持信息化发展,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就要建立起信心和责任感,坚定地去做好这个事情。同时,实验室平时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也要实打实的去落实。我们要从论文的发表、应用的项目等方面,让青年学者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举例来说,我们实验室目前有30多个人,近期内大家发表的论文和成果,我们都会公布张贴出来,成员之间相互激励。
学术桥:您的实验室成员有30多人,管理上,您可能需要选拔梯队的人员分担管理工作,想请教一下您,您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姜雨:我们首先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兴趣,引导他去做技术或者做应用研究还是做基础科研。理论就是从理论学术的方面,有些成员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钻到科学问题里,那对于他们,我们就要考查其文献阅读和写作逻辑的能力;有些成员未来希望在产业上有所发展,他们更愿意与人打交道,那就要看是否有热情和热心,是否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转播给他人。在这两个方面做得较好的人,自然就有机会成为梯队候选人。当然,责任心首当其冲。
一半以上的博士生都冲着留在高校来的,无可厚非 “学术桥:网上有这么一种说法:不爱科研,只为当大学老师而读博。您怎么看?
姜雨:这个很正常。很多人对现有的职业选择和追求,是来自于过去20年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认知。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老师比中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轻得多,科研时间也比较自由,这是年轻人比较看中的,而且大学老师也比较受社会尊重。因此青年学者们倾向于来高校求职挺正常的,我们团队里也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都冲着未来留在高校而深造学习的,我觉得无可厚非。 但是,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我们国家一年大概有近10万名的博士入学。全国有3000余所高校,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估算,如果博士们基本按期毕业,并愿意在这3000余所高校择业的话,博士们肯定都能到高校就职。但是如果博士毕业生只想进全国排名前100位左右的研究型大学(也就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每个高校年均只招聘100名有固定编制的教师,那这样一来,高校每年总共只能引进约1万人,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妨做个粗略的计算,这近10万的博士毕业生群体在第一年应聘研究型高校岗位时,预计有1万人能如愿进入高校工作;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则会有19万人来竞争高校岗位,届时又有1万人进入高校任职;而到第三年,就变成28万人竞争了。如果我们的同学现在还是本科生,N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等到那个时候,又会有多少人同时竞争一个研究型大学的教职?我们可以估算一下。另一个数据是,在美国,只有5%的知名高校的博士生能够去研究型大学任职。这么一对比,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了。
(本文图片由博瑞迪提供)
附:姜雨教授简介
博士,教授。
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家畜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主任、动科学院副院长。
通过分析农业领域在组学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解析长期进化和人工选育过程中的关键农业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分子机制。解析出构成瘤胃壁的特异基因家族和反刍动物特有的脂类合成代谢途径,部分解释了瘤胃和羊毛脂产生的遗传基础。提出牛羊鹿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为无角牛、羊的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靶基因。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构建了世界上首个绵羊和首个山羊的参考基因组,并在2020年组装出中国湖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参考基因组。系统解析了世界山羊品种的遗传来源,并在山羊上鉴定出关键抗病基因MUC6。对世界主要家畜的SNP和CNV等变异信息和频率进行了系统整理,构建了家畜遗传变异数据库http://animal.nwsuaf.edu.cn/,并以联盟形式设计定制了适用于中国绵羊和山羊的基因芯片,为羊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