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承担全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紧扣“破四唯”与“立新标”主线,率先构建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探索出一条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山东路径”。
为全景式展现改革成效,总结凝练创新模式,山东省科技厅与人才山东网联合策划推出“山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创新案例”系列展播,通过深入挖掘山东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中的生动实践,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示范借鉴,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背景阐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工作要求,山东农业大学聚焦“四个面向”,结合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等特色和优势学科,围绕“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和“基础研究类人才”两项改革试点任务,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二、改革举措与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评价政策
学校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定位,持续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确保人才工作正确方向。为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修订《山东农业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山东农业大学职称评聘实施办法(试行)》,确保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评价更加科学。2024年,破格聘任教授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年轻化趋势明显,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了岗位聘用合同和任务书,实现了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
为健全分层分类评价机制,让科技人才在专属“赛道”尽展才华。修订《山东农业大学“1512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申报遴选充分体现贡献导向、激励导向、发展导向,坚持“破五唯”“不以帽子论英雄”,聚焦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贡献,聚焦重大奖励、顶刊文章、重大成果产出,聚焦关键标志性指标提升,构建“优秀青年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的接续培育体系,发挥“杰出人才”头雁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学校人才“雁阵”格局。去年新增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0余人,创历史新高。
(二)突出人才特点,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注重阶段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相结合,按照科技人才特点,建立与人才发展阶段、工作性质和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主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类人才,紧盯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和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重点评价在种业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等,同时充分体现项目委托方和成果使用方的评价权重。针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类人才,以提升学校高水平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导向,围绕基础性、原创性和颠覆性研究关键核心指标,重点考量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原创成果的科学价值、创新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以及在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学科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学术贡献。同时建立以外部同行学术评价为主的同行评价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同行专家的评价权重。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特点设置和使用评价指标,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个锅里吃饭、一把尺子丈量”的问题。
学校倡树“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品质,鼓励老师们潜心科学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甘于并敢于静下心来等待花开。在学校大力培育下,“151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杨越超教授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缓控释和稳定肥料创制与产业化”,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研究,成功创制出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成果转化到国内多家肥料生产企业,累计技术转化经费达到2100余万元,新增总经济效益95.99亿元,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种”在了祖国的土地上。同时,他带领的学生张淑刚快速成长,先后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成为行业领域的后起之秀。这样的“师生接力”,这样的人尽其才,在山东农大已蔚然成风,这也是学校在育才上持续发力的硕果。
从事蔬菜基础研究的留美博士后段巧红教授是学校2017年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针对段老师的研究工作特点,按照长期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在团队组建、平台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赋予充分自主权,鼓励潜心研究。段巧红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关键育种技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成果两次登上《Nature》主刊,用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为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女科学家。
(三)定量定性相结合,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学术至上”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为鼓励教师们潜心从事农业科研,学校坚持先立后破,注重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综合评价方式。定性指标作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基础研究类人才的首要内容和通用指标,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觉悟、创新精神、科研诚信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定量评价是结合两类科技人才的不同评价体系标准,对取得的科研业绩、工作实绩、个性化指标等实际贡献进行赋分,逐步破解了长期以来这两类人才难以平衡和量化的突出问题,营造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得益于这一系列改革举措,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多项,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狠抓重点方向,优秀成果不断产出,在Cell、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得益于宽松的科研环境、优厚的科研待遇和多元的评价机制,聚焦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机理研究的李媛媛教授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工程、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杰青”和“优青”,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三、经验总结
人才评价改革既要大胆“破”,更需创新“立”。山东农业大学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优化实施“1512人才工程”,构建起从优秀青年人才到杰出人才的接续培育体系;完善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办法,打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业绩成果认定,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下一步,山东农业大学将不断完善多元分类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潜能,健全人才“选育管用”的全链条机制,以人才评价发现遴选有实力、能攻关、出成果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人才项目、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