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杭州六小龙”出圈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合肥为什么被誉为“科创之城”?深圳何以练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细究下来,源源不断的政策支持、汩汩而出的要素保障、润物无声的服务关怀建设起的优质创新生态,为创新主体“鱼儿”提供了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好水”,让他们能尽情挥洒、创造佳绩。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习近平总书记将“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作为建成科技强国的必备要素之一,并多次强调要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都表明,营造良好人才生态才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
然而,当前科创生态建设却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现象:有的地方奉行短期主义,养水只养一阵子,就焦急地等待出“好鱼”;有的一门心思引“好鱼”,却没有配“好水”,结果自身的水不够好,导致“鱼儿”水土不服;有的地方机制不畅,在“好水”生态涵养上“你一锹、我一铲”,造成了“坑多水浅”的局面,反而养不出“好鱼”……这些问题,不利于“营智”环境的建设,阻碍了人才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地方发展。要把养“好水”放在首位,用改革的方法通卡点、除障碍,让“好水”“好鱼”二者相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盘皆活。
要开源引流、清淤疏浚,让“好水”流动起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要通过资源整合与政策倾斜,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的集聚效应。强化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人才、重要项目支持力度,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搭建科创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企业、高校院所人才双向流动,共同攻关技术、实施项目。把握好管理、服务、评价的角色定位,把更多权力交给创新主体,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让其自由探索、尽情发挥;改变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问题会商高效化、落实推进协同化、资源配置一体化,让生态保障可感可及。
要修堤筑坝、补气养神,让“好水”集聚起来。吸收借鉴杭州和成都等城市的建设思路,寻求创新进取有力和生活安逸有度的发展平衡。聚焦“关键小事”,迭代升级创业政策,完善创业、金融、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加快创新型友好城市建设,全面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打造更具性价比的消费、文化、旅游、医疗等生活场景,全面提升创新生态吸引力。厚培环境的软实力,加快“破四唯”和“立新标”,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加大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宣传力度,给予大胆尝试、碰壁失败的创新主体二次机会,以包容十年不鸣的定力不断涵养创新“好水”,共同助力创新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张根袁,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